大江健三郎2000年北京讲演_3000字
1、我第一次在中国成为有嘴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到中国来,第一次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发表演讲。 我衷心感谢您为我提供这个机会。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 我以前来过这里两次。 但当时我只是观察和聆听,即在中国旅行时只用眼睛和耳朵,而不是用嘴。 尽管如此,这两次旅行对于我的职业生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历。 第一次访华是在1960年的夏天,我所见到、听到的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我想在这里说出这些人的名字。 由于他们都是融入历史的人物,所以我想按照当时记住的日语发音来列出这些名字,不加敬语。 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徐广平、陈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赵树理。 你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份名人名单。 1984年第二次访华时,胡耀邦的名字就被添加到这份长长的名单中。 当时,不仅是我们工业界的中心人物大作家,还有造成我国工业界污染相关疾病的一家公司的前总裁,还有那些红了很多年的女演员, 获奖。 当我有机会发言时,我是唯一一个被同行者告知,我应该继续在总书记面前做一个无嘴的人。 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加州大学学者委托我写一封公开信有关。 现在,包括以上所有的一切,这些巨人已经生动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对于小说家来说,最好将必要的东西储存在记忆中,而不是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评价。 与这些记忆一起生活,同时不断地保持新鲜感,希望将来能获得准确表达这一切所需的词语。 与其说是政治评价,不如说是影响极其深远的文学语言的影响。 今天,我第一次在中国观众面前成为一个有嘴的人。 另外,我还感到一种幸福,那就是我的很多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 我之所以如此幸运,是因为发明了炸药的人。 所以今天我想谈谈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条题外话是:我在获奖感言中曾说过,我从小就被瑞典作家拉格洛夫的《尼尔斯历险记》深深吸引。 化身为小人的活力青年与母鹅阿克一起飞翔在瑞典的天空,在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为了战友。 借助小说中的这些场景,我还详细了解了瑞典的地理。 现在,我很幸运能带着我自己的 Aker 飞到斯德哥尔摩(不管我的妻子是否高兴被称为鹅妈妈)。 然后,在颁奖典礼后的晚宴上,我也提到,日本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描述了一个小人物,作为使者,骑在大雁背上,飞翔在天空。 ,穿梭于异界与人界之间。 《源氏物语》的“幻想”卷中有一个场景。 讲述了失去爱妻的源氏,看着漫天飞过的大雁,不禁如呼唤般吟诵:“梦中未曾见过,游魂如此模糊。 ” 天空魔法师,请帮我找到路。 这里的“幻影”或“幻影男孩”,就是骑着大雁,去异世界旅行的小个子。 《源氏物语》的作者引用自中国古典文学《长恨歌》来。 日本文学自从最初用文字来表达日本固有语言以来,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 平时我对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不是特别了解,但现在我要给中国观众做讲座,我再次感受到与日本文学史的紧密联系。 而且,它不仅与日本文学有关,甚至还可以广义地说它与日本思想有关。 我大学时主修法国文学,学习并受到欧洲思想的影响。 直到最近,我才开始关注构成德川幕府从十七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基础的思想。 机会来自于接触美国历史学家凪田。 哲夫对日本从封建时期到近代思想的研究。 他是第二代日裔美国人。 他对德川幕府中后期形成日本经济中心的大阪地区商人开办的学术机构“DD Kaitokudo”进行了研究。 在渚田研究的指导下,我得以了解到日本对儒学和儒学的接受情况,以及德川幕府时期这种情况是如何变化的。 简单来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在经历了幕府制度思想的荻代须罗之学,德川末期大阪商人伊藤仁斋的学(负责封建制度的人)。 社会面临危机)时期的日本经济)接受了独特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中。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另一门学科——与儒家相对立的兰花学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汉学也应运而生。 就连那些专注于西方医学研究的兰花研究者也发现,构成他们的知识和思想的人性基础是从中国思想中产生的。 比如利用兰学推广西医的先驱绪方公庵就认为最重要的是“医者之仁”。 在他年轻时的书信中,强烈流露出对鸦片战争的忧虑。 就连在思想领域主张脱亚入欧并因此受到批评的福泽谕吉也认为,与其将欧洲思想直接引入日本,不如将欧洲语言(先是荷兰语,然后是英语)与日本结合起来。 中国人。 比较两种日语学习专用语言,从而在比较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日语。 日本与现代化平行的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由中国学者本井信长在认真研究了刚才提到的日本的中国思想代表人物之后初步准备的。 赖奥吉桑. 也就是说,我只能描述现代化前不久的日本人。这一思想与明治维新开始近代化时的日本思想有关,同时也思考中国的思想传统对日本的巨大影响。 当然,我也不得不思考超国家的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是与现代化的完成同时发生的。 不久前,法国哲学家罗兰。 巴特提出“绝对零书写”理论,研究文本与政治、社会、历史文献和内容的分离,单纯地用语言本身来书写文本。 但作为一个日本小说家,我不能把中国近现代文学说成是“绝对的零写作”。 如果看看日本近期的社会氛围,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复杂的。 日本曾经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牺牲。 战后,日本和日本人是否还清了这一切(虽然这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牺牲的侵略战争无法完全还清)?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面向未来,不懈地赎罪,并为此继续努力。 这是日本人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基本态度。 然而,在今天的日本,以首都东京都知事为首的新的民族主义者团体已经出现。 他们不仅要忘记侵略中国的责任,甚至要与中国和中国人民讲和。 做出一些攻击性和歧视性的言行。 在这种现状下,日本文学学者真的能与中国文学学者建立平等的、批判的关系吗? 我越来越觉得“绝对零写作”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想继续这个思路。 2、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 对于我这个战后迎来青春的日本小说家来说,如何理解中国的近现代文学?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日本现代作家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先驱之一胡适的相遇。 听到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讨论一下。 我不是中国文学专家。 我是通过我国最优秀的专家藤井正三教授的《中国文学百年》(新思潮选书)了解到这一点的。 现在,我们在对照本书事实确认几个问题的同时,继续这个话题。 1921年芥川游历中国,在北京结识了比他大一岁的北京大学英国文学教授胡适。 后者在日记中写道:“这个人似乎没有日本人的坏习惯,而且他的谈话(英语)也很理解。” 所谓日本人的坏习惯,似乎是指除了日语之外,他无法用其他语言与外国人交流。 聊天。 这个坏习惯仍然存在,最近在一部关于中国著名英语会话老师的电影中被讽刺。 即使到了现在,日本小说家不愿意用外语交流意见的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 从这个意义上说,芥川与胡适的英语对话在文学史上具有值得铭记的意义。 胡适在日记中继续写道:“芥川还说,他觉得中国作家享有的自由比日本人享有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事实上,中国官方并不愿意 给我们自由,只是他们总是一来他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二来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干涉芥川说他曾经编过一本关于一个人的小说。 古代好色之人 皇帝背着女人,这本书却无法出版。”文学家们奔赴当代历史现场,写报道、批评,既新颖,又有趣,同时又充满危险。 而且,新奇和兴趣往往蕴藏着危险,而在时间和距离的影响下,也有危险的因素可以转化为新奇和兴趣。 芥川痛苦地表示,日本小说家没有中国作家可以享受的自由。 这不是芥川的错误。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很快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然后,通过对内彻底推行民族主义思潮,对外利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胜利的力量,巩固民族国家的基础。 对此进行抵制的宗教思想家内村鉴三被开除教职,社会活动家高德秋水也被开除。可判处死刑。 然后,日本在超民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包括入侵中国,直到1945年灭亡。我们不得不想,除了共产主义小说家中野重治,从夏目漱石到芥川龙之介,再到日本的小说家, 昭和前半叶,没有人能像内村贤三和高德秋水那样为人民做那么多事。 国家进行了彻底的批评。 此时,芥川哀叹审查制度造成的自由缺失(这导致他被指控犯有不敬天皇罪),但并没有试图打破这种自由缺失。 我认为,这个案例清楚地展现了当时(所谓大正民主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 然而,同时代的中国文学学者不也有类似的困境吗?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胡适的文笔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如果芥川与翻译《罗生门》的鲁迅见面交谈,他的感受可能与胡适的讽刺有所不同。 现在我要稍微偏离主题。 面对日本特有的天皇制度,也就是说,不仅面对政治制度,而且面对思想制度,芥川感到不自由。 即使在太平洋战争失败后,根据新宪法,天皇应该被排除在外,政治权利被驱逐,但它们仍然存在。 我尚未出版的小说《政治男孩之死》就是一个例子。 我也想说一些话,虽然这些话不一定要对中国观众说。 自胡适以来,中国文学学者都面临着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也就是说,通过文学来体现民族国家的理念,引导民众的行为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与芥川相似。 中国作家所感受到和羡慕的自由度是完全不同的。 时间久了,当人们回顾这一切时,就会发现当时的困难是非常大的,而那些试图克服这些困难的文人的做法之所以能够为后人保留下来,就是因为 他们强大的力量。 到。另一方面,我只能认为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并没有经历这一切,由此造成的脆弱性至今依然如此。 自1919年抗日反军阀“五四”运动以来,许多文学学者投身于国民革命北伐。 1960年,我有幸结识了北伐战争十分活跃并幸存下来的文学学者郭沫若、茅盾。 当时,在中国百年历史中,距北伐仅四十年,这些中国文人(当然也包括鲁迅)就展现出了文人角色的雏形。 。 回顾1960年以来的四十年,在我被同时代人和周边国家注意到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对这些发生的事情深感感动。 我觉得中国文学学者虽然众说纷纭,但始终为时代进程中的伟大延续而不懈努力。 那么这个伟大的连续性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使命感,就是要建设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国家,并尝试用文学来指导这一切。 我在想,“文革”结束后,巴金先生八十多岁了还能恢复文学活动,因为半个世纪过去了,他1920年代在上海工作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充满活力。 在年轻一代中,莫言的《红高粱》和郑毅的《老井》之所以让我惊叹,是因为他们的明显意志和对当今中国人生活现实的诠释能力。 与过去的深处联系并建立自己想象中的共和国的意愿。 日本的情况如何? 现在再想这个问题,我只能像芥川对胡适所说的那样,羡慕中国作家。 我只能认为,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日本文学并没有能够像刚才提到的莫言和郑毅那样雄心勃勃、实事求是地在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中扎根,也未能做到这一点。 在一个不具备上述环境的国家中建立了一个与这一现实相对应的富有想象力的共和国。 不过,我的这番话可能让大家感到不舒服。 从胡适和芥川的对话中,我清楚地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 不过,我首先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即使我的观点“分歧很大”,正如我现在所说的,从近现代中国文学学者的进步中,我看到了巨大的连续性。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说家?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作为一个日本人今天在日本是怎样生活的?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说家? 换句话说,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作为日本作家的现状。 1935年,我出生在日本四国的一个森林村庄。两年后,中日战争爆发。 我进入效仿纳粹德国的国立小学那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当我十岁的时候,我被打败了。 因此,我童年的前半段实际上是在超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度过的。 那时,对于我这个年轻人来说,皇帝就是神,如何为皇帝勇敢地去死就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然而战后,这一切完全逆转,民主教育开始在日本全国推行。 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后半段。 在我的印象中,战时的日本是一个与世隔绝、闭门不出的国家。 战后,日本向世界开放,天皇不再是神。 这种民主制度就成了我心目中的国家形象。 正是在这种民主解放的意义上,我决定去东京上大学。 尽管那是一个充满贫困和艰苦奋斗的青年,但他从未失去对民主的信任。 我觉得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人生的基调。 在大学里,我主修法国文学,是让·D·保罗的学生。 萨特对那里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仅是萨特的小说,萨特在各个领域都是我的向导,包括时事批评和哲学论文。 我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写小说。 当时我想表达的是战争期间当地的孩子们以及笼罩在其上的超民族主义的阴影。 此外,当地背景的年轻人在战后城市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安和社会矛盾也成为我作品的主题。 用从法国现代文学中学到的技巧来写这一切,是我文学的第一期。 篇幅较短的小说《摘青菜打小孩》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大学期间,我学习以萨特为中心的法国文学并开始写小说,鲁迅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通过比较鲁迅和萨特,他对世界文学中的亚洲文学充满了信心。 因此,鲁迅成为我的一个绝妙而巧妙的手段,借助这个手段,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日本文学学者被相对化,成为批判的对象。 把鲁迅当作批评标准的做法在我的生活中仍然存在。 那时我以青年小说家的身份进入日本文坛,开始文学创作。 当我二十八岁那年,我经历了一次重大考验。 这确实是一次“个人经历”。 作为一名青年小说家,我们该如何面对日本的社会现实? 从萨特式的立场开始,我把自己置于一种危机之中,我无法从个人孤立中退缩半步。 引发这一切的原因是我家里生了一个头部有健康问题的婴儿。 我感到很苦恼,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和那个孩子一起生活。 首先,我坚持不懈的医疗努力,抢救了孩子。 然后我在心里坚定了共同生活的意愿,并开始用实际行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小说就是《个人经历》。 在写这部小说的同时,我还写了《广岛日记》。 这是一篇关于太平洋战争末期广岛原子弹爆炸伤害的人们的长篇评论。 我在这篇长篇评论中首先描述的是广岛的众多医生。 尽管他们自己在原子弹爆炸中受伤(不包括因此死亡或重伤的医生),但他们仍然和轻伤的医生一起致力于救治受害者。与子弹受伤的患者一起工作。 护士也是如此。 当这些护士开始治疗伤员时,他们不可能从医学意义上理解核爆炸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 人们不断地尝试获得实际的医疗效果,通过这种努力,包括白血病治疗在内的医学被创造和进步,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放射性能量造成的损害的治疗。 方法。 放射性能量的受害者如何从医疗、经济和人权领域的痛苦中恢复过来? 即使在被原子弹伤害多年后,仍然有人因放射性不足而被迫与疾病作斗争。 尽管如此,他们从未忘记作为广岛幸存者(以及长崎幸存者)的社会责任感。 我对此深受感动。 我认为,广岛和长崎辐射能受害者发起的废除核武器的社会活动,是日本人面对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行动。 通过直接接触广岛核辐射受害者的思想和行动,我能够深入地洞察自己的内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对我的文学来说也很重要),并恢复了勇气 向社会开放自己,然后向世界开放。 深入自我的倾向和试图向社会和世界开放的态度常常在我身上共存,并创造了我的文学。 作为一名法国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从萨特那里学到了社会参与。 此后,我不断地将个体的内在主体与向社会、世界开放的主体重叠,不断重复着回到起点、重新出发的循环。 1968年,我在写社会报告的长篇评论《冲绳日记》的同时,写了《马能元年的足球队》。 在日本的民族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冲绳人民从社会状况到文化底蕴,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压制! 那里的知识分子对这种镇压进行了多么顽强的抵抗啊! 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时刻,承受着日本近代化矛盾最重的冲绳人民,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 战后,作为美军在亚洲/世界的战略军事基地,冲绳人民一直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在长期的困境中,冲绳如何保持和创新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 我对此进行了调查并计划进行研究。 我对冲绳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年七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我在冲绳从事时事文化调查报道的经历,形成了小说《马能元年足球队》的创作思想基础。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出生在四国,日本列岛的一部分。 因为远离东京的文化中心,至少在我童年之前,我们村子还保留着其独特的民间历史和传统。 我是在当地文化中长大的。 受到战后民主时期解放意识的启发,我前往东京学习以法国为中心的外国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小说的创作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但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本性的尴尬。 四国的山村是外围,而东京是日本现代化最直接的目标,也是现代化的核心基地。 它也是一个集中的地方,吸收并统一了该地方的不同方向,赋予日本现代文化特殊的性格。 东京的中央文化构成了神话的核心,作为王朝文化而繁荣,支撑着超国家体系。 虽然被战后宪法剥夺了政治权利,但仍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并且与皇帝关系密切。 这种文化的中心相互重叠。 我和三岛由纪夫之所以对立,一方面是因为文学观点的差异,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怀有复兴天皇为文化中心的思想。 三岛由纪夫是一个在出生、成长和审美上都体现了东京文化的人。 而我则继承了边缘领域不断深化的修养。确立思想文化血脉。 为反抗封建权利和后来明治政府中央权力的压迫,当地民众举行骚乱,史称民众起义。 我从小就对这些民众起义,或者说起义很着迷。 我注意到,在冲绳,在日本和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下,冲绳人民一直保持着琉球过去特有的政治独立和文化,直到被现代国家日本吸收,但仍然没有失去琉球的传统文化。 抵抗的思想和文化。 。 我曾经写过小说《完颜元年的足球队》,写的是一个边缘化的当地民众追求独立、反抗中央政权的故事。 这部小说的原型是在我出生的斯里兰卡边缘出现的抵抗运动。 明治维新前后曾发生过两次起义(第二次起义针对的是中央赋予地方政府权力的人,并取得了胜利),但官方史籍中没有记载。 这一切都是通过口头传统传承下来的。 而且,小说中描写的在现代社会求生存的年轻人发起的第三次暴动也未能成功。 然而,边缘与中心对峙的主题继续出现在我此后几乎所有的小说中,就像涌出的地下水一样。 在我创作《完颜元年足球队》的前后十年里,以拉丁美洲为核心的神话想象和与其相符的方法(魔幻现实主义一词可以适用于这种方法)不断出现 。 表演小说。 这些小说描述了反对上述中心的人民,以及他们独立的政治视野和文化。 我发现我的《完颜元年足球队》所指向的目标与他们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从米哈伊尔那里受益匪浅。 巴赫金提出了荒诞现实主义理论,并开始认识和强化这种新颖的方法。 直到现在,我的小说世界仍然是用这种方法构建的。 刚才我提到的十年后的第一年,我去墨西哥城的一所大学教书。 我从一位中国文学专家的同事那里看到了一份将拉丁美洲文学翻译成中文的书籍清单。 在那份名单中,我看到了胡安。 鲁尔福的《彼得罗·帕拉莫》。这位墨西哥作家的代表作构成了拉丁美洲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源头之一。 我曾预见到,受此源影响的小说一定会出现在中国,无论是想象质量还是叙事方式。 然而,中国的年轻作家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对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而丰硕的成果感到无比的羡慕和敬佩。 我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提到了郑毅和莫言的名字,因为我把他们视为这一新文学的代表。 希望日本青年作家能够向他们学习,开展活跃、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同时,我也期待他们能够与中国优秀作家、韩国青年作家一起完成真正可以称为亚洲文学的事业,并以此名义参与世界文学。 另外,我最新的小说是去年出版的《筋斗》。 小说以被称为“大师”的族长和扮演先知角色的被称为“向导”的男子开始,试图在现代东京创建新的宗教秩序。 事实上,十年前,他们曾建立过一个拥有2000多名信徒的宗教团体。 后来他们在电视上发表声明说他们的教义是错误的,这只是一个玩笑,从而解散了该团体。 宗教命令。 他们之所以被迫解散教派,是因为信徒中出现了一个规模不大、势力极其强大的激进团体。 作为呼吁日本社会彻底悔改的手段,这个激进教派计划利用手中的权力,实施炸毁核电站等大规模恐怖行动。 结果,教派头目配合国家政权,背叛了这个激进的小教派,导致其行使权力的企图流产。 如果事态就此打住,而且教派领袖已经表明他们的教义只是一个玩笑,那就没有必要全面转向了。 那么为什么这种需求又出现了呢? 因为在这个教派之中,还有一个由虔诚的女性组成的教派。 这女的该教派认为,引入国家权利来压制激进分子,不仅会束缚秩序的领导人,而且整个秩序都会受到压制。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基于自己的信仰抗议领导人所受的苦难,并可能集体自杀以维护教团的正统。 所以,在激进教派和虔诚女子教派的双重压力下,该教派的领导者不得不采取彻底否定刚才提到的教派的转机措施。 解散该教派后,该教派的领袖和“引导者”断绝了与所有信徒的关系,在社会的批评和蔑视中独自度过了十年之久。 小说从他们重建教堂的决心开始。 他们获得了一小批新的认识者,开始了重建教派的活动,但“领导人”却在上述激进派残余成员的顽强追击下死去。 趁着这个机会,“Master”转移到了四国森林的某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由近十年来最稳定但最强大的信徒群体准备的。 自《完颜元年足球队》出版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与中心竞争的外围“根据地”的模式。 我也以这个森林里的小村庄为舞台,选择不同的时代来描绘那里发生的故事。 于是,“大师”们试图创造新秩序的活动就与发生在这个边缘地方的故事融为一体了。 然而,仿佛在等待“主人”公开声明要建立新的教会一样,上述的激进教派和虔诚的妇女教派也聚集在了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并不打算清除它们。 在“师父”对新教会的愿景中,一些在这片边缘土地上长大的年轻人也参与其中。 因此,前所未有的前景即将实现。 然而,就在新教会开始清晰地显现其本质时,激进派和虔诚女性这两个教派之间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将“大师”和“引导者”逼入绝境,但他再次坚守“ 主人”紧紧地。 之后我将再次叙述这一点。 我觉得,无论是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小说的叙述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差异的重复”。 作为小说的一种叙事方式,它也是一种方法论。 教团领袖创立了教团,重建了教会,同时也陷入了危机,面临着崩溃。 两起悲剧如此相似,甚至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批判地认为,在重建教会方面,“主”只是在进行“有分歧的重复”。 事实上,“大师”重建教堂时,并没有从辩证的角度超越原来的失败,也没有建立新的思想。 然而,这一次“大师”却没能像第一次一样,用“重复包含差异”的方法进行第二次转弯。 当他悄然惨绝人寰后,在这片森林之地,在那些磨练的年轻人(在这片边缘地区长大的青少年等年轻人的核心)的支持下,他才真正能够进行他的“教会”。 新人”活动。 4.我一直关注中国文学。 我想即使在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也是如此。 森教授也很有名。 森教授的名字Amartya的意思是“永恒的生命”。 据说,森教授这个美妙的名字是与他父亲在大学共事的诗人罗宾德拉纳特·纳斯(Rabindranath Nath)给他起的。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我记得,早在我的童年,中日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的母亲,不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就对我说:在亚洲,最适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 泰戈尔是鲁迅先生。 不幸的是,他去世了。 刚才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到森教授的名字,并不是要谈论他在饥饿、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上在专业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 我只是在想森教授在经济学领域的两个项目独特的技术术语转移到了文学世界。 “Well-being”一词在日语中被翻译为“福利”,意思是“富裕的生活”。 这个词涵盖了个人的所有生命功能,例如健康、长寿和自豪。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森教授将已经实现的功能纳入其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能力”。 在日语中,这个词被翻译为“潜在能力”。 为了建立“丰富的生活”,重要的是实现“能力”作为未来的功能,并且需要从阻碍其实现的社会因素(例如歧视)中获得自由。 因此,什么是不平等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评价一个国家文学在某个时代的发展程度、广度和深度时,“能力”这个专业术语和经济学中的自由概念是有效的。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以实现民族国家制度为目标,进行了最开创性的实践。 他们的工作让我深受感动。 因为,我从他们不同时间点的实践中发现了巨大的“能力”。 当然,鲁迅所做的工作是不言而喻的。 郭沫若、郁达夫等参与国民革命的创造社同仁,还有茅盾,都创作了丰富的作品,也有能力从这些作品中接受“能力”。 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 国民革命前后的作家有老舍、丁玲、青年巴金等人,还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到上海工作的张爱玲,以及出版《围城》的钱钟书等。 城市”。 赵树理也是一位令人难忘的作家。 他们都有出色的“能力”。 建国以来,特别是作为亚洲当代文学的一员,我一直关注着中国文学。 我认为,没有必要对政治时代的进步和文学的走向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也许,就你的情况而言这一切都已经反映在那个时代的听众的脑海中。 我能说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各种声势非常强劲的新文学,它们确实充满了强大的魅力。 刚才列出的比我年轻得多的作家的《老井》和《红高粱》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我反复提到的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些磅礴的小说首先展现的是小说家的才华、方法和热情。 同时,作为一种未来应该实现的“能力”,这些作品也展现了其前景是多么丰富、广阔和深远。 我相信,未来中国还会不断出现新的“能力”拥有者,他们将获得不再受阻碍的自由,并获得实实在在的巨大收获。 现在,或许我不得不重新采用八十年前芥川与胡适对话的叙事方式。 我也和当年的芥川一样,对现在活跃在中国的小说家,以及未来将实现“能力”的年轻小说家表示羡慕。 然而,在这个会场里,也许有一些知识分子可以称为今天的胡适。 他们会找到我羡慕的言语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对我表现出讽刺但消极的态度。 这也是一种慷慨的表达。 OUTOUT我对我的小说的解释,可见通过系统化“不同意”的自觉方法可以找到文学有效性。 我的文学理论《小说方法》也被翻译成中文。 如果你能参考一下,我想你就能明白我所说的一切,也就是我刚才借助实际创作所解释的内容。 这种“包含差异的重复”的新颖技巧被视为我的理解方法。 八十年后的北京,我有意识地重复芥川与胡适对话中发现的确实有意义的“分歧”,目的有两个。 首先,虽然我现在面对的是中国观众讲这一切,其实我也希望将这一切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给日本的年轻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文学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呈现新的国家形象和典型的国家形象,而日本近现代文学则没有这样的问题意识。 夏目漱石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以来最伟大的民族作家。 他提醒日本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所造成的扭曲和缺陷,并批评日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些扭曲。 然而,夏目漱石却始终没有创造出他独特的新日本,成为国家和日本人民的正面榜样,从而引导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 在日本近现代社会中,一些知识分子试图以最全面、多角度的方式去了解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日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知识分子在战后的废墟中迈出了自己的步伐,走向复兴。 他们经历过战争,有的直接当过侵略中国的士兵。 他们在战后构想出来的知识分子群体,正如政治思想史学家丸山正夫所说,具有“遗憾共同体”的含义。 战前,知识分子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为什么他们却孤立无援,没有形成抗战力量? 出于对这一切的遗憾,他们试图积极想象国家和人民的新形象。 这是他们的意图。 我认为文学学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并做出了具体的工作。 他们是野间浩、武田康美、大冈登等小说家。 然而,五十年过去了。 这群战后知识分子的“野心”是否被年轻知识分子继承了? 我不这么认为。 我也是一个希望继承战后文学学者的“野心”,力图成为他们思想行列最后的人,因此开始写小说。 然而,我不能高估我所完成的工作。 因此,包括我的自我批评,我想向现在在北京的日本年轻作家和年轻读者发出呼吁,希望他们能够继承战后文学学者的“志向”,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拓展和深化。 感觉他们从那时起身体的“能力”。 谢谢大家。 2000 年 9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