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有感_1500字
《唐山地震》看似一部灾难片,实则是讲述了亲情和灾后治愈精神创伤的故事。 地震幸存者。 感人的故事。 唐山地震灾情发生后23秒,大地晃动、房屋撕裂、人们尖叫,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地震后,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废墟中。 水泥板的一段,姐姐抓着双胞胎,弟弟抓着另一端。 救援者只能救一个人。 这位年轻的妈妈会如何选择呢? 这是这部电影给人性留下的难题。 在“只能救一个人”的艰难抉择下,当徐帆饰演的母亲无助、绝望地喊出“救救我的弟弟”三个字时,被压在钢筋混凝土板下的妹妹默默流泪,低声说出最后一句话: ”“妈妈”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给一个家庭带来了32年的分离,对于他们三个人来说,生存只是故事的开始。
<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母亲无法逃避自责的愧疚,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创伤,这里的无解不是故事无解,而是本质无解 人类如何修复这种因灾难或痛苦而造成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一直面临的现实问题。父亲去世,眼睛永远闭上了;虽然母女俩 人活着,心里的伤口始终是敞开的。 人们在电影院流泪,不仅仅是为了母女俩,更是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造成的伤害和扭曲。看这部电影我流泪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看电影的感觉了。 但同时,冯小刚最擅长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了对植入式广告有些不满之外,儿子的那句“这里不缺鸡和蛋”仍然让人忍俊不禁。 但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夸大情感的力量。 无论是对故事的把握、画面的节奏,还是对观众情绪的控制,冯小刚都展现出了娴熟的功力。 大地震的灾害表现也处理得当,既对故事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推动和压力,并没有过分夸张。 电影关心的是如何让观众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中。 一旦你做出回应并与之协调一致,你自然会深入了解角色的复杂性。 在人类世界中。 人流下的眼泪,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净化,流出来的只是掩盖人性的杂质。
百年来,中国发生了太多的苦难和灾难,已经被人们淡忘。 除了两年前看过的一部关于台风的国产灾难片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国产灾难片。 人们几乎忘记了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 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沉默,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面对不幸和悲伤的能力。 天灾人祸是不可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 自然灾害在世人眼中扮演着邪恶的角色。 事实上,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发声,不仅是对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人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利用的公共记忆。 教育自己。 它实际上是人们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 这种记忆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因为对历史苦难的记忆越深,就越能警示人们这种苦难的重演。 2008年汶川地震时,电影中展现的救援场景与唐山地震完全不同。 整个民族对待灾害的态度日益成熟。 灾后精神重建比物质重建更重要。 温总理“患难之际,民族复兴”这句话表达了真正的含义。
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测如此巨大的苦难和灾难会在何时何地发生。 往往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 。 不愿面对伤痕和苦难的人们,不得不以这种更加残酷的方式面对历史的觉醒。 苦难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受伤害的个人,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人性。 因此,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对创伤的一种安慰,也是对人性的追求。 《唐山地震》就是这样一个寓言。 它用一个充满体热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去的人,那些受苦的人,他们的生命不会再回来我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但这种对苦难的倾听和见证会让我们清醒地认识现实。 事实上,在这个麻木和迷茫的时代,成为苦难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也是一种人道的行动和责任。
山化五中一年级:a1245858503